
距今7500-45000年間歐亞人群(和美洲人群)的樣本分布與演化分析圖(引自文章)。該圖劃分三個時期人群:早期現代人群A、B、C(AMA、AMB、AMC);不同顏色代表不同遺傳成分,EUR意指與現今歐洲人有關遺傳成分,NE意指與近東人有關遺傳成分,EAS意指與現今東亞人有關遺傳成分,AMER意指與現今美洲土著人有關遺傳成分;虛線部分為無可用樣本,其他部分為關鍵樣本。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過去十年裏,古DNA研究領域日益興盛,並在古人類樣本的全基因組數據測序方麵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大多數研究將目光聚焦於古代人類,包括與現今某個或多個人群有密切聯係的現代人,亦有如尼安德特人等已滅絕古人類。
來自不同時間和地點的古代人類的基因組數據不斷湧現,隨之帶來的是從時間和空間上大規模研究人類史前史的更多可能性與發展趨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付巧妹研究員和Melinda Yang博士於1月26日在Cell子刊《Trends in Genetics》上發表綜述文章《古基因組洞察現代人的史前史》(https://doi.org/10.1016/j.tig.2017.11.008),在大量已有研究的框架下,全麵闡述了史前時期現代人群遺傳演化的主要特征。
該文章闡述了過去幾年來發現的史前人類的演化譜圖,重點展開對農耕文化出現之前距今7,500年至45,000年間現代人的遺傳演化研究。
通過對3.5-4.5萬年前現代人的古DNA分析,顯示出歐亞古代人群的多樣性。這些迄今為止所獲取的最古老的現代人的基因組數據表明:當時存在多種不同人群;其中有一部分對現今人群有遺傳貢獻,如俄羅斯和比利時的個體與當代歐洲人關係最密切,中國北部的個體與當代東亞人最為親近;而其他個體則把焦點指向一些已消失的人群,如該時段的至少兩個個體(西伯利亞西部和羅馬尼亞)顯示其代表人群對現今歐亞人沒有遺傳貢獻。
末次盛冰期的人群分化、遷移、部分或全部更替通常是區域性人類史前史的普遍主題。文章用該時期約1.5-3.5萬年前的人類樣本直觀體現出歐亞西部人群的情況。一距今3.5萬年的比利時個體不同於其他歐洲早期現代人分支,他所代表的人群之後並沒有消失,相關遺傳信息在1.9-1.4萬年前再次擴散。這可能代表著在冰期後期從歐洲西南部來的難民進一步在大陸上尋找棲息地,進行人類群體的擴張。在歐亞東部,貝加爾湖區域發現的距今1.7-2.4萬年的個體有著與歐洲早期現代人群相似的遺傳成分,該人群分布在歐亞北部地區,如今已經消失;同時,這些“North Eurasians”(歐亞北部人)與美洲土著人群有很大程度上的遺傳聯係。
隨著末次盛冰期後氣候變暖,大約1.4萬年前,歐亞之間出現更多交流。西歐古人群與當代東亞人群和近東人群顯示有少量聯係,一些東歐古人類個體也顯示含有“歐亞北部人”的遺傳成分。高加索地區個體開始發現具有與“Basal Eurasian”(古歐亞人)相關的遺傳成分,該人群還沒有直接存在的樣本,他在歐亞人群分離之前,沒有經曆最後一次走出非洲,在目前歐洲人群和近東人群中都發現有這種“古歐亞人”的遺傳成分。
研究還深入分析了歐亞人群的外觀與遺傳變異之間的聯係,得到一些令人驚奇的結果:7,500年前的歐洲人還是深色皮膚,藍眼睛在1.4萬年前才開始出現。例如,發現西班牙距今7,500年的個體,不僅攜帶歐洲人深色皮膚基因,而且擁有藍眼睛的基因。
目前,歐亞西部與北部的相關研究比較全麵,對於東亞、非洲和美洲人類的古基因組研究也在持續增多。所有研究都有一條共同路徑,即我們可以通過人類古基因組,來揭示世界各區域人類在史前時代遷移、分化與交流的複雜曆史。
文章討論的另一研究方向,是通過對現代人的基因組分析,探討現代人群與已滅絕的古人類之間有什麽關係,相互之間有什麽影響。一些早期現代人個體,已證實現代人群已滅絕的古人類之間確實發生過基因交流;通過對這些早期現代人所含有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序列的比例和長度的大量研究,明確尼安德特人與非-非洲的現代人群之間的基因交流發生在約5-6萬年前。
對已滅絕古人類和現代人的基因組研究表明,人類史前時期發生過多次已滅絕古人類與現代人之間的基因交流事件。羅馬尼亞距今3.9萬年前的個體就揭示出古人群之間發生過很近的一次基因交流,即這個早期現代人個體4-6代前的祖先存在有尼安德特人;現今大洋洲的部分人群與丹尼索沃人之間有親近性。丹尼索沃人和尼安德特人是兩種不同的已滅絕古人類,他們在現今人群中單一或混合遺傳的比例程度不一,這也暗示著有這些人群之間還有更多基因交流的可能性。
雖然針對少數人類古基因組分析極為有用,文章也強調了研究多個不同時期的人類基因組的重要性。此前所進行的相關研究工作表明,現代人群中已滅絕古人類遺傳成分的比例在早期一段時期內逐漸下降,其中不適於現代人群生存的部分被自然選擇去除了。
文章在突出研究所發現的早期現代人的演化模式之外,還強調了取樣地點的重要性,並提出一些關鍵問題。歐亞西部以外地區更大範圍的取樣將助於更好揭示人群遺傳演化的動態過程,以及全球範圍內史前人群之間基因交流的類型。同一區域和時段內更多樣本的發現,則將利於開展對史前人群遺傳變異分布的研究,從而幫助我們了解該人群的延續性和環境適應能力。現有人群中所含有的古人群基因的含量,也暗示我們將通過史前人類樣本揭示這些古人群來自的地方與年代。文章雖向我們展示了該領域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要了解人類史前史的全貌,前方仍是長路漫漫。
該研究由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資助。
作者:房產